初審編輯:陳宏發(fā)
責任編輯:季青云
后人為“五子登科”建的塑像。
李迺沛翻閱厚厚的李氏族譜。
李氏族譜詳細記載五子后代分支。
“共成斯舉”四字屹立于輝里村村頭。
李廷桂曾是鄒平縣孫鎮(zhèn)輝里村的一位普通農(nóng)民,育有五子。清朝年間,科舉考試盛行,許多平民百姓希望后代能通過考試來獲得升官發(fā)財?shù)臋C會,李廷桂也不例外。李廷桂一再教育兒子要努力讀書,并聘請私塾先生教育他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乾隆51年(1786年)次子李鵬考中舉人,到嘉慶16年(1811年),老四李鵠考中進士,李廷桂的五個兒子在二十五年間實現(xiàn)了光宗耀祖的夢想,輝里村也因他們成了遠近聞名的狀元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子登科”的故事。
為追尋李家五子曾經(jīng)生活的印記,6月5日,記者來到他們的家鄉(xiāng)鄒平縣孫鎮(zhèn)輝里村,實地探訪了李家后人,試圖從他們口中還原二百年前“五子登科”的輝煌。
乾隆、嘉慶年間
李家五子先后中舉
據(jù)《李氏族譜》記載,輝里村李氏族人李廷桂原來共有6個兒子,但大兒子李景嚴17歲早逝。從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次子李鵬考中舉人,到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四子李鵠最后一個考中進士,李廷桂的5個兒子在25年的時間里先后考中舉人和進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五子登科”。
清乾隆五十一年,李廷桂次子李鵬23歲考中舉人,乾隆六十年考中進士,歷任內(nèi)閣中書、內(nèi)閣典籍宗人府主事、吏部主事、戶部員外郎、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福州府知府。在李鵬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期間,他請旨疏通吳淞江河道,帶頭實干,原定五年完成的任務三年就完成了。
三子李景岱,乾隆五十九年考中舉人,嘉慶六年考中進士,歷任河北平鄉(xiāng)、邢臺、清苑、獲鹿縣知縣。任清苑知縣時,當?shù)乇I匪橫行,積案如山。李景岱親自深入調(diào)查辦案,僅用一年時間就肅清了盜匪。
四子李鵠,嘉慶六年考中舉人,公元1811年才考中進士。李鵠性格內(nèi)向,不善言語,中進士時已經(jīng)42歲,歷任直隸成安、云南宜良縣知縣。
五子李景嶧生于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五十九年跟三哥李景岱同榜中舉。據(jù)說,李景嶧是“五子”中身材最高大、相貌最英俊的一個。因此,他在中舉后即被欽點至咸安宮任教師,一年后提拔到江蘇溧陽、丹徒任知縣,繼而升任松江府常州府知府,最后晉升為蘇松太兵備道。李景嶧行事果斷,敢作敢為,老《鄒平縣志》記載他的事跡最多。
道光六年,江南運河水道嚴重淤積,漕運受阻。朝廷任命李景嶧為治河總指揮,他親率官吏、百姓奮戰(zhàn)數(shù)月即疏通了河道,使滯留江南的160萬石糧食很快運抵京城。李景嶧一生為朝廷盡忠,為民辦事,是政界的“拼命三郎”,公元1828年積勞成疾,卒于任所。
六子李景嵩生于乾隆四十年,20歲時考中舉人,24歲時便考中了進士。據(jù)說,李景嵩精明干練,很有辦事之才。任職河北深澤縣知縣12年,除盜賊、戒賭俗、選人才、辦教育,建樹頗多。嘉慶十六年,父親病故,李景嵩回家守孝兩年,歸任后不久患病身亡,年僅38歲。
集資辦學蓋校舍
輝里村學風濃厚
剛進村頭,一塊乳白色石碑吸引記者駐足停留。該石碑高約1.5米,正面“共成斯舉”四個字格外醒目,細讀石碑得知,四字是梁漱溟先生為當時集資辦學蓋校舍一事所題,以示紀念,石碑背面則詳細記載了眾人捐款細目。
據(jù)了解,戊戌變法后,清政府頒令將全國各府州、縣的大小書院逐步改為中西兼學的小學堂。1909年輝里村的開明士紳聯(lián)合出資在村中心的長善堂建起了全縣最早的村級初等小學堂。1929年,村內(nèi)紳士哩北辰、哩樂亭等人再次倡議集資辦學。他們給住在青島的“五子登科”的后人去信,征得同意后賣掉了碑樓村墓地的大楊樹做了課桌凳。在他們的影響下,全村一百多戶村民踴躍捐款捐物,使校舍維修一新。一時間,輝里初級小學辦得異常興旺。1931年,時任實驗縣長的梁漱溟為此題寫“共成斯舉”石碑以
示紀念。
現(xiàn)在,該石碑已經(jīng)歷了80余載的時光洗禮,石碑顏色也變得不再鮮亮,但“共成斯舉”四個字卻變得越發(fā)“精神”。2012年4月,鄒平縣人民政府將此碑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紀念當年眾人義舉。
五子故居早已逝
李家后人少問津
再往村里走,記者試圖從村民口中獲知五子登科訊息,但因年代已久,村民多對此言語不詳。在一位村民的引薦下,記者找到了五子的一位后人李迺沛,向他詢問起五子的故事。
李迺沛是五子中老三李景岱的后代,今年已70歲,雖然他的父親,兒子以及他本人都識字不多,沒有考取一官半職,是一介平民,但祖上的榮耀仍讓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先生倍感驕傲。他告訴記者,他膝下育有一子,連中專都沒念完,就下學打工,后人很少過問祖上這點榮耀。由于年輕人很少打聽,李迺沛也感覺生活過得寒酸,日子久了,“五子登科”的故事就很少再從他口中提起。
李迺沛說,現(xiàn)在五子后代分布在大江南北,有生活在青島的,也有居住在武漢的,由于相隔距離太遠,彼此間的往來也越來越少,F(xiàn)在輝里村李家后代主要分為五支,大都是普通百姓,很少有才華橫溢之人。說著,他便拿出剛修正的家譜給記者看,由于他本人對家譜的研究不是太深,他僅在家譜中找到了他以及近親的名字。
采訪中,記者提出要到五子故居看一看,李迺沛告訴記者,故居早已消失殆盡。據(jù)說,道光十年,“五子”以李景嶧為主,弟兄五人共同出資,從京城繪來“鳳凰單展翅”圖紙,曾修建“長善堂”故居莊院。該莊園1800年動工,歷時十年建成。莊園威嚴大氣,進大門以后有南北通路一條,門樓正中掛《五子登科》匾,內(nèi)上方掛“兄弟同榜”,門樓內(nèi)右側掛“進士及第”匾。直至1956年故居保存基本完好,但后來五子故居被破壞殆盡。李迺沛嘗試向記者描述他見到的故居原貌,但因年代久遠加之房屋規(guī)建繁榮,盡管他想盡辦法描述,但記者仍聽得一頭霧水。伴著李迺沛的聲聲嘆息和只言片語,李家先人的榮耀和輝煌已成李迺沛心中說不出的惆悵。
雖然故居早已消失,李家也大不如前,但李迺沛仍堅守著祖上這份榮耀,因后人很少愿意去傾聽先輩們的故事,他只能將這份榮耀埋藏于心中。閑時的他,一個人翻著家譜,不斷地重溫李家曾經(jīng)的歷史,此時的他是幸福的,因為這是他唯一能為先輩們做的事情。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30617/ArticelU07002F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