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評 | 國際博物館日: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潮”起來

2025-05-20 15:12:51 來源:  作者:


  特約評論員 何忠濤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辈┪镳^作為承載人類文明記憶的寶庫,收藏著豐富的歷史文物,見證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程,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文化支撐。今年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在社會快速變化的今天,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潮”起來,是博物館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深挖文物內(nèi)涵,讓文物“活”起來。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博物館應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展覽、講座等活動形式,讓觀眾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文化價值等,讓文物“開口說話”,讓觀眾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何以中國”特展,通過展示珍貴文物,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發(fā)展和傳承,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時,博物館還可以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和解讀,讓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文物的細節(jié)和內(nèi)涵。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某省級博物館仍固守"禁止觸摸"的百年傳統(tǒng),展柜玻璃折射出的,恰是公共文化服務理念的代際落差。

  創(chuàng)新展覽形式,讓歷史“潮”起來。傳統(tǒng)的展覽形式往往以靜態(tài)展示為主,觀眾只能被動地觀看文物,缺乏互動性和體驗感。在社會快速變化的今天,博物館應創(chuàng)新展覽形式,增加互動性和體驗感,讓觀眾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展覽中來,讓歷史“潮”起來。上海博物館推出的“對話世界:從德拉克洛瓦到畢加索”特展,通過多媒體展示、互動裝置等形式,讓觀眾與藝術品進行互動,感受藝術的魅力。此外,博物館還可以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和觀眾需求,舉辦主題展覽,如南京博物院舉辦的“考古江蘇”展覽,聚焦江蘇地區(qū)的考古成果,讓觀眾了解江蘇的歷史文化。

  加強合作交流,讓博物館“火”起來。博物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加強博物館之間的合作交流,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讓博物館“火”起來。國內(nèi)外博物館可以開展展覽交流、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合作舉辦的“盧浮宮的創(chuàng)想——盧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展覽,讓中國觀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盧浮宮的珍貴文物。同時,博物館還可以與學校、社區(qū)、企業(yè)等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 其社會價值就會超越展陳范疇。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痹谏鐣焖僮兓慕裉,博物館應緊跟時代步伐,深挖文物內(nèi)涵,破解“千館一面”,加強合作交流,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潮”起來,讓博物館“火”起來,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


初審編輯:呂芳緣

責任編輯:紀學敏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