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yè)集團主辦|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 > 濱州小記者 > 名師在線

談談如何培養(yǎng)新聞敏感

2014-11-29 13:08: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臨沂站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新聞精品 新聞價值 新聞事實 新聞人 直覺
[提要]“見一葉而知天下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結束,一記者團到日本和德國采訪,呈現(xiàn)在記者們眼前的是遍地廢墟、滿目瘡痍。法拉奇是20世紀世界上著名的采訪者和戰(zhàn)地記者,美國教授們以她的《風云人物采訪記》一書來講解采訪技巧。

  “見一葉而知天下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結束,一記者團到日本和德國采訪,呈現(xiàn)在記者們眼前的是遍地廢墟、滿目瘡痍。許多記者據此采寫了一般化的報道,但有兩個記者寫出了不一般的新聞。其一,一位記者在日本看見幾位可憐兮兮的兒童蜷縮在廢墟的石桌邊晨讀。他認為由此可見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這個珍貴的鏡頭;其二,一位記者在德國的斷壁殘垣里發(fā)現(xiàn)一個罐頭盒中插著一束采來的鮮花。于是采寫出一篇《廢墟上的鮮花》的消息,預見一個國家會像花一樣再度綻放美麗。這兩篇報道引起國際報界的轟動。如今,正如記者預見的那樣,日本和德國均為世界最發(fā)達國家之一。這就是記者在做新聞時的敏感,或者說是悟性的作用。

  明末清初思想家陸桴亭(名世儀,號桴亭)曾說,敏感猶如石頭里的火,不斷敲擊,火才出現(xiàn)!叭嫉没鸩浑y,得火之后,須承之以艾,繼之以油,然后火可不滅。”一個記者欲得“見一葉而知天下秋”之“火”,須用艾絨引火,加油燃燒。這“艾”和“油”就是不斷地學習和磨練。

  一、“承艾加油”,博學善學,吸收營養(yǎng)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新聞敏感是對事物的一種“直覺”。這種“直覺”只有與豐富的知識以及從實踐中積累來的經驗相遇,才能擦出新聞敏感的“火花”。積累貧乏的記者,外界的信息再強烈、再珍貴,其思維的空間也是狹隘的,不容易產生聯(lián)想,更難以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

  鳳凰衛(wèi)視的吳小莉,采訪提問機智、犀利。1998年3月,在全國“兩會”新聞發(fā)布會上,被朱镕基總理點名提問,從而使總理說出了“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改革心路歷程,讓全國人民感動不已。1997年香港回歸前,董建華剛剛當選行政長官,召開記者招待會。當時去的記者很多,吳小莉開始和其他記者一起爭相提問時,腦子在飛快地轉動。她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可以為鳳凰衛(wèi)視說普通話的觀眾朋友提一個問題,因為在香港的記者都是用廣東話提問。當她用自己的大嗓門加上清晰的普通話大聲向董建華提問后,特首果然用普通話回答了。這一片斷還被中央電視臺選用。

  1998年國家主席江澤民到馬來西亞出席APEC會議。事先吳小莉也知道江主席這次出訪的姿態(tài)比較低調,不準備接受什么采訪。她當時就一直動腦筋,怎么才能獲得采訪機會。會議最后一天,江主席步出會場,她實在擠不到前面,情急之下,掏出一張10元面值的人民幣在遠處高高舉起,大聲提問:“江主席,我手上這張10元人民幣明年還能值10元嗎?”江主席聽到了,機敏地看了她一眼,大聲說了一句:Of Course(當然)!人民幣絕不會貶值。”接著轉身過來簡述了有關人民幣不貶值的問題。后來這條消息發(fā)到香港后,香港的股市回升創(chuàng)下新高。

  吳小莉的“靈機一動”、“情急之下”,竟想出如此絕妙的采訪點子,確實高明。2001年11月25日,在浙江大學和學生們交流時,有學生問她為什么。她說:“我覺得每一個事件的采訪歷程都是一個累積的過程,累積的過程不過是比別人付出幾倍的時間多學點兒,認認真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1998年的時候,我工作10年了,所以采訪中迸發(fā)出的‘火花’不是一下子發(fā)生的事情。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你要做到大事發(fā)生時,要有熱情,有沖勁去參與。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奇、動腦筋和有激情,機會有時候就擺在你前面,就看你能不能不懈地努力和爭取,去真正得到它。我一直相信,生命是能量的不斷積累,每一個看似平淡的過程,都是你積累能量的機會,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生命的列車什么時候會拐彎,但只要你的能量儲備足了,當機會來了,你就能從容抓住機會,收獲生活里最美的果實!

  二、“承艾加油”,增強政治敏感和社會責任感

  政治敏感和新聞敏感不是一回事,但二者密不可分。這里說的政治敏感,其實就是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它是新聞敏感的核心。政治敏感度高的人未必新聞敏感強,但一個新聞敏感性強的人,一定要有相應的政治敏感。只要記者不斷加強政治理論、方針政策學習,不斷了解、摸清變化中的情況,他的政治敏感度就能不斷提高。

  記者要識別某個線索或事件的新聞價值,可以從新鮮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多種要素去判斷,但是關鍵的要素是重要性。這種價值取向是以對“宣傳氣候”的準確把握為依據的。1992年初,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鄧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特區(qū)視察,就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發(fā)表了歷史性的講話,這既是對深圳特區(qū)的關懷和支持,對深圳人民的鼓勵和鞭策,同時也是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關心和支持,是對全國人民的鼓勵和鞭策!渡钲谔貐^(qū)報》記者陳錫添正是憑著較強的政治敏感和新聞敏感,飽含激情地寫出《東方風來滿眼春》,通訊題材重大,情景交融,新聞價值極高,社會效果明顯,在國內外影響深遠,是中國新聞史上難得的新聞精品。這篇通訊獲第三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李普曼曾說:“一條新聞的價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優(yōu)美,寫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誰首先發(fā)現(xiàn)它,報道它!鲍@得第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消息《克林頓公開重申對臺灣“三不”原則》,也是記者對新聞事實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成功傳播的范例,說明作者具有很強的新聞敏感性。據介紹,這篇消息雖然只有375個字,但短小精悍,突出報道了克林頓在1998年6月底至7月初訪華期間第一次公開明確地闡述美國在臺灣的“三不”政策,即: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這也是“三不”原則第一次出自美國總統(tǒng)之口,它集中體現(xiàn)了涉及中美關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問題,以及在國際輿論所關注的這個焦點問題上美國的最新承諾。

  然而這篇主題重大、影響巨大的重要稿件的采寫,是新華社記者鄒春義、周解蓉從克林頓在上海圖書館與市民座談時即席發(fā)表的大量言論中捕捉到的。雖然這場不起眼的活動事先沒有列入發(fā)稿計劃,但記者一聽到克林頓說出此話,就立即一面用手機向總社報告,一面根據筆記很快整理成稿,請在場的外交部負責人轉有關領導核實、審定,并在第一時間拿到了審定稿,又及時發(fā)至總社,使總社得以及時以中、英等6種文字搶先發(fā)出。稿件播發(fā)之后,引起臺灣當局、美國朝野、國際社會和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大多主流報紙幾乎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這條消息。

  記者的政治敏感源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時局政策的準確把握。社會責任感是記者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一種強烈沖動,雖然其本身并不能去直接捕捉新聞,但是對記者捕捉新聞起著關鍵的作用。記者的責任感越強,不但觸發(fā)新聞敏感的機會越多,而且產生的動力也越大。一位記者只有對國家強弱、人民貧富懷著憂患意識,才會隨時關注時下黨的方針、政策、路線,才會對周圍群眾關心的一切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才會全局在胸、高屋建瓴。

  三、“承艾加油”,到生活中張網捕鮮魚

  新聞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勞動。要“一葉知秋”,必須首先獲得“葉”。

  法拉奇是20世紀世界上著名的采訪者和戰(zhàn)地記者,美國教授們以她的《風云人物采訪記》一書來講解采訪技巧。但更讓我們佩服的是她勇士般的采訪作風:1967年,她作為《歐洲人》的記者,為獲得越戰(zhàn)的真實情況,主動要求去越南,開始了長達8年的戰(zhàn)地采訪生涯,身處血腥的戰(zhàn)火之中,她既采訪越共領導又采訪普通士兵,數(shù)次履險,有時炮火就在身旁,卻發(fā)回大量精彩報道。法拉奇的著名,不僅是因為她的新聞報道寫得風格獨特,也不僅是因為她有辦法采訪到各國高層領導人,更是因為她具有為實現(xiàn)采訪而不計代價的精神。這是一位新聞人應該具備的作風。

  另一個讓人敬佩的人物是穆青。1982年春,年過花甲的穆青到河南省周口地區(qū)扶溝縣采訪。他吃住在農民家里,就像那位在廢墟中發(fā)現(xiàn)鮮花的記者那樣,在缺吃少穿的扶溝縣,他發(fā)現(xiàn)了希望——牛,寫出了轟動中原大地的新聞述評《誰有遠見誰養(yǎng)!。一時間,人們嘴上傳的是這句話,墻上刷的標語是這句話,曾任國務委員的陳俊生為周口地區(qū)推廣應用這一經驗的題詞也是這句話。

  更可貴的是,在以后的十余年中,穆青從百忙中抽時間回訪扶溝等縣市,繼續(xù)調查研究,出主意想辦法,引導養(yǎng)牛業(yè)由原始的役用走向商品化(深料加工、出口創(chuàng)匯)。周口地區(qū)人民從此改變生活的命運,理應給《誰有遠見誰養(yǎng)!愤@篇新聞記一功。

  199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胡家麒在云南邊陲瑞麗市采訪改革開放后小城的變化。在采訪了很多人和事之后,他卻總是不滿意,覺得這些事例不能深刻反映小城的變化,表現(xiàn)方式也雷同。于是,胡家麒到街上“閑逛”。在買西瓜時,他聽到的是河南話;在理發(fā)攤上,他聽到的卻是上海腔;在賣工藝品的小店里,他見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無意中一個靈感跳了出來:南腔北調,這不正是往日封閉的小城在今天改革開放形勢下的寫照嗎?于是,他用錄音機記錄下了這豐富多彩的音響,用7種聲調組成了現(xiàn)場報道《南腔北調瑞麗邊貿街》。這個報道獲得當年中國廣播獎現(xiàn)場報道一等獎。

  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經驗積累、深入深入再深入的采訪作風,即使再有價值的新聞出現(xiàn)在身邊,記者也只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只有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做“三貼近”的有心人,新聞敏感才能在關鍵時刻油然而生。

初審編輯:馬鑫
責任編輯:呂芳緣

新聞熱線:0543—3077555   新聞郵箱:bzdzw@163.com   濱州大眾網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30日內進行。

無覓關聯(lián)推薦,快速提升流量